跑步時採用腹式呼吸的方式來調節,
跑步時的呼吸調節
王順正
  呼吸的主要目的,在提供人體的氧氣需求與排除體內多餘的廢氣。

人體安靜休息時,每分鐘約呼吸10至12次,每次呼吸的量 (潮氣量) 約 500ml,也就是說,人體在安靜時的每分鐘呼吸交換量約5至6公升。
人體最大運動時的換氣量可以達每分鐘 100公升 (約安靜時的20倍) ,

但是人體的最大氧氣攝取量(maximal oxygen uptake) 則只有每分鐘3000ml。

這種呼吸交換量增加,氧氣使用率反而降低的現象,
似乎說明了呼吸並不是人體耐力運動表現的主要限制因素。

  儘管呼吸的氧氣交換量(外呼吸)比身體組織的氧氣交換量(內呼吸)還多,但是對於呼吸循環系統而言,不管是肺部的氣體交換、心跳率、心臟每跳輸出量、人體的血流分佈或靜脈的回流等,都不是可以由意識控制的人體運動生理變項。

唯有運動時的呼吸方式,才是可以由意識控制的運動生理反應,因此,適當瞭解跑步時的正確呼吸概念,也是相當有幫助的運動生理知識。

1.跑步速度與呼吸交換量
  經常有人提出跑步時,隨著步伐「2吸1呼」、「2吸2呼」或其它節奏調整的呼吸頻率(次數)概念。這種不考慮呼吸交換量大小的原則性說詞,是相當錯誤的跑步呼吸調節概念。

事實上,跑步的快慢與呼吸交換量成正比。人體在不同速度下跑步時,每分鐘的呼吸交換量可能相差達10倍以上,儘管跑步步伐的快慢也會改變呼吸的次數(頻率),
但是,絕對不要以為單一個呼吸節奏,就可以完全代表跑步的呼吸調節。

人體跑步時的呼吸調節會受到跑步速度的顯著影響,儘管兩人以相同的速度一起跑步,兩人的最佳呼吸節奏(深度與次數)也會有所差異。


2.影響肺部氣體交換量的因素
  人體肺部的氣體交換受到呼吸頻率(次數)、呼吸深度(潮氣量)與死腔大小的影響,因此,到底跑步時要增加呼吸的頻率或深度,做為運動時增加呼吸交換量的依據?

這個問題的解釋與死腔大小有關。

  所謂死腔代表人體口、鼻、咽喉、氣管與支氣管等氣體通路(約 150ml),當吸入的空氣通過這些空間時,會保留下死腔大小的空氣量,不會進入肺部進行氣體交換,因此,儘管安靜休息時的每次呼吸量約 500ml,但是真正進入肺部進行氣體交換的空氣量只有 350ml,如果以每分鐘10次的呼吸次數計算,人體安靜休息時的真正肺部氣體交換只有3500ml。

增加呼吸的深度(每次吸入的空氣量),可以顯著降低死腔的影響,達成增加肺部氣體交換量的目的。

特別是隨著跑步速度的增快,死腔也會顯著增加,如果只以呼吸頻率的改變來調節,那麼肺部的氣體交換效率就不會提昇,不利跑步時的氧氣增加需求。

 

3.以口或鼻呼吸
  如何增加呼吸的深度?是進行跑步呼吸調節的重點。

基本上來說,當跑步的速度不是很快,人體的氧氣需求量還不高時,以鼻吸氣、口吐氣的方式,可以獲得比較自然的換氣調節。此時跑者應盡可能增加鼻子的吸氣深度、降低呼吸的頻率,以便獲得較佳的肺部氣體交換效率。

當跑步的速度加快後,吸氣的深度可以再增加,呼吸的頻率也會慢慢提昇,若以鼻子吸氣的節奏無法達成肺部氣體交換的需求 (感覺必須以口幫忙吸氣) 時,表示跑步的速度已經太快,此時放慢跑步的速度,顯然比調節呼吸深度或頻率還來的重要 (呼吸交換量急遽增加,代表無氧代謝增加) 。

 

4.胸式或腹式呼吸

以肋骨與胸骨上提擴張胸腔,達成氣體進入肺部的呼吸方式,稱為胸式呼吸。
肋骨與胸骨不動,以橫隔膜下縮造成胸腔擴張 (腹部突起) ,達成氣體進入肺部的呼吸方式,稱為腹式呼吸。

事實上,腹式呼吸就是所謂「氣入丹田 (下腹部) 」的呼吸調節方式,也是達成增加呼吸深度的有效手段。

 

跑步時採用腹式呼吸的方式來調節,可以顯著提升肺部的氣體交換效率

 

 


跑步姿勢對不對

  1.跑步低頭:
  有的人跑步時愿意低頭。這種姿勢就不正確。跑步時要保持頭和肩膀的穩定,盡量讓頭朝著正前方,除非道路不平,否則不要低頭,兩眼要注視前方,不能窩胸,要把胸打開。

  2.手臂擺動幅度大:
  有人跑步時手臂擺動幅度很大,似乎可以鍛練到手臂,不過大幅度的姿勢并不正確。正確的應該是左右動作幅度不要超過身體正中線,保持手臂的放松,肘關節大約呈九十度角。

  3.上身挺直:
  有的人在跑步機上跑步時,上身挺得直直的。這樣其實也是不對的。跑步時,腰部要保持自然的直立,但不能過直,而且要保持身體前傾狀態。前傾狀態可以減輕膝關節的重負,減少運動傷害,而且還能保持較高的動力。

  4.步伐大:
  有的人跑步的步伐特別大,小腿伸得特別遠。這樣也是不正確的。因為,步伐太大,就會用腳跟著地,對骨和關節有損傷,正確的應該是用腳掌著地,這樣可以起到一個緩衝的作用,不會損傷到骨骼。

  一雙好鞋對于跑步效果也有很大影響。對于正常腳型,選擇減震功能好的鞋子;如果是扁平足,那么應該選擇穩定性和彈性很好的鞋子;而對于足弓很高的人來說,就應該選擇輕巧型的。

 

穿鞋的用腳后跟落地,
而光腳的用大腳趾或者扁平足著地。

赤腳者的跑步方式使彎曲的足弓、踝關節和膝蓋上生出更多的紋路,同時需要更多步伐和小腿肚肌肉,減弱了對身體的沖擊,長跑之旅變得更加自在。
在足部與地面沖撞的一瞬間,光腳者感受到其自身體重0.5到0.7倍的沖擊力,
而穿鞋者的腳后跟感受到其體重的1.5到兩倍,是光腳者的三到四倍。

光腳跑可以降低疼痛和關節磨損發生的可能性。
許多長跑引起的傷害,諸如外脛夾和足底筋膜炎都是壓力和沖擊造成的。

跑鞋在城市里是很舒適的、必須的,它們可以讓腳遠離城市地面上的玻璃片、瀝青及其他粗糙物體。但是雷柏爾曼在自己的研究結果出來后偶爾也會赤腳跑跑步。他推薦一種逐步向光腳跑的過渡方式,這樣足部和小腿肚的力量可以漸漸加強,同時又避免傷害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jtw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