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量子電腦 運算快千億倍  2005
記者孟祥傑/台北報導

 


量子力學與電腦科技發展均已超過半世紀,當前科學家最有興趣的研究,是結合量子力學與電腦科技,研發出新一代的電腦「量子電腦」;一旦成功,運算處理速度將比現在的電腦快上千億倍。
由國科會與聯合報、公共電視、科學人雜誌、中廣公司、News98 合辦、中央大學理學院科學教育中心承辦的「2005展望演講秋季系列—物理光耀世界,紀念1905物理奇蹟年的100周年(Ⅱ)」,第七場由台大物理系助理教授管希聖主講「量子電腦與量子資訊」。
電晶體數 每兩年增一倍

 

管希聖表示,
美國Shockley、Brattain和Bardeen等3名科學家,1947年成功研發出點接觸電晶體,開啟半導體革命;
IBM在1951年耗資100萬美金,製造出「IBM UNI-VAC」電腦,是IBM的第一部電腦;
德州儀器公司1954年成功製造出矽介面電晶體;
AT&T貝爾實驗室1955年用800個電晶體,完成全球第一部完全用電晶體製造的電腦「TRADIC」。

 


英特爾創始人之一的摩爾1965年提出著名的「摩爾定律」,即在積體電路中,單位面積的電晶體數目,隨時間指數增長;簡單來說,晶片中電晶體的數目,每兩年成長一倍;從電腦發展史來看,1971年的微處理器中,電晶體為2250個,1974年為5000個,2000年推出的Pentium4微處理器,電晶體數目已成長為4200萬個,演變經過證實了摩爾定律的預測。

 

奈米技術 晶片越做越小

 

管希聖說,因科技不斷進步,現在電晶體已可用奈米技術,做成跟頭髮一樣細小,目前晶片製程的技術,也已從130奈米進入90奈米階段,預計2018年可能再大幅進步到16奈米的技術。

 


但當晶片愈做愈小,將面臨一些物理上的瓶頸,
目前製程最難突破的瓶頸,
就是耗能和散熱問題。

 

 

 

管希聖指出,
目前最新興的研究領域是量子計算與量子資訊,這個領域使用量子力學系統,去達成資訊處理與計算工作,也就是以量子力學準則作為運算與工作基礎,研究、發現並設計出比古典更快速、有效,或在古典上不可能的運算與資訊處理方法。

 

數位密碼 提升金庫安全

 

 

 

管希聖說,
目前各種電腦是利用電晶體中大量電子,在電壓差下產生0與1的變化,達到開、關及運算功能,但量子電腦是以量子力學系統為基礎,做為電腦運算、處理的元件;傳統電腦的運算、處理方式,0就是0、1就是1,兩者壁壘分明,

 

但量子電腦可同時讓0與1兩種狀態並存,
達到迅速處理數百位數資料的目的。

 

 

 

科學家Shor在1994年提出量子因式分解演算法,指出若同樣要解一個300位數的數位密碼,用同樣每秒鐘1兆bytes的傳統電腦與量子電腦,傳統電腦需要15萬年才能解開這個數位密碼,但量子電腦不到1秒就可完成,兩者演算速度相差上千億倍;若國防部、銀行能用量子電腦做出一個數百位數的數位密碼,資料與金庫安全性將大大提高。

 

 

 

穩定量子 最難突破瓶頸

 

科學家Grover也提出量子搜尋法,若從一百萬筆未排序的電話號碼中,挑出一個號碼回溯找到使用該電話的人,傳統電腦可能得從資料庫中比對幾十萬次,才能找出正確的人,但用量子電腦,最多僅需比對一千次就可完成這個「不可能的任務」。

 

但量子電腦的研發,仍有先天上的限制,

 

 

 

管希聖說,
因現實世界中,有太多干擾物質,
使任何東西都無法直接以量子的型態存在,
如何讓量子電腦的量子狀態保持穩定,不受干擾破壞,
是現今科學家仍無法突破的瓶頸。

 

 

 

但他也強調,就像58年前科學家發明電晶體後,沒想到今天的科技,已可用大量電晶體,做出2萬元有找的電腦,科學家現在全力研究量子電腦,同樣也沒人知道究竟會不會成功,但在研究過程中,勢必會發現更多新科技,對改善人類生活做出更偉大的貢獻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jtw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